“青年時期多出去走走,瞭解世風人情,理論聯繫實際,才會讓人生的維度立體起來,讓自己的閱歷不斷增長。”蘭州大學學生朱坤申在他的社會實踐報告中這樣寫道。近5年來,蘭州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呈現激增之勢,僅校級立項數,就從2009年的不足200支增加至今年的431支。
  做一兩件讓青春銘記的事
  學公共衛生專業的朱坤申,暑期帶領社會實踐團隊在家鄉山東單縣篩查腦中風高危人群,開展健康宣傳。10多天的時間里,志願者辛苦工作,近萬人接受了體檢篩查,他們還在全縣範圍發放宣傳材料數萬份。
  令朱坤申沒有想到的是,他們找到當地政府尋求支持時,衛生局局長親自出面接待,鄉鎮衛生院長還幫助安排食宿行,為他們提供了不少便利。
  “政府機關沒有傳說中的‘門難進、臉難看、事難辦’。當你在做一件善事的時候,自然會有很多人幫助你,還是要以感恩的心態面對社會。”朱坤申說。
  蘭州大學“文化行者”社團的成員張世霖,已經連續3年將社會實踐目的地選在了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,致力於文化多樣性的保護。
  在廣袤的肅南草原,志願者找來當地裕固族兒童,組建“花兒朵朵”童聲合唱團,通過教孩子們原生態民歌,傳承裕固族文化,延續裕固族語言的生命力。“推動非物質遺產保護,不是沒有意義的,要帶著夢想努力去做。”張世霖說。
  在過去喜歡上網的張世霖看來,“長期迷戀網絡,容易患上‘網絡焦慮症’。與其消極悲觀,不如心態積極向上;與其在浮躁中急功近利、患得患失、抱怨社會,不如沉下心去做一兩件讓青春銘記的事”。
  社會實踐團隊呈激增之勢
  今年暑期,蘭州大學暑期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活動以“實踐激揚青春志,奮鬥成就中國夢”為主題,以追尋“中國夢”、政策宣講、科技支農、文化宣傳、醫療衛生服務等10個方面為重點內容,學子足跡遍佈北京、上海、雲南、新疆等26個省區市的300多個市縣。此外,還有4000餘名學生返鄉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。
  2012年,蘭州大學團委推動《蘭州大學本科生社會實踐活動學分制管理實施辦法》出台。辦法中明確規定:“社會實踐為在校本科生必修課程,計兩個學分,學分及成績計入第三學年第一學期。每個學生在學校期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累計應不少於4周,且每個學生在大學期間至少要參加一次社會調查,撰寫一篇調查報告。”
  “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狀態悄然發生變化——從優秀分子參與到全員參與,從低年級參與人數多到大學四年全過程參與。”蘭州大學團委副書記馬樹超說。
  馬樹超認為,“彈性制度的設計,讓大學生社會實踐不再簡單地停留在觀察、瞭解的層面。不少大學生4年堅持深入關註一個課題,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,確立了自己的科研興趣和方向,走上了科研之路。”
  專業導師團隊精心指導
  在此基礎上,蘭州大學團委還引入社會實踐立項制、導師制。多年抓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馬樹超意識到,要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持續引向深入,就必須實現專業化,必須依靠專業的導師團隊。
  實踐中,蘭州大學團委並不是盲目追求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數量,而是認真篩選和淘汰。校團委還多方籌措資金對準備充分、課題價值高的社會實踐團隊給予扶持。
  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,學校大氣學院的王式功教授給予了大力支持。王式功教授每年都要親自指導幾支團隊。“大學不能關起門來辦學,培養學生要跟社會的需求接軌。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相結合,彌補了高校教育內容的滯後問題。通過這個過程,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,增強學習的目標性,再增加幾個學分也值得。”王式功說。
  經濟學院的汪曉文教授悉心指導大學生實踐團隊,甚至拿出自己的科研經費補貼支持,只要暑期時間寬裕,還帶學生一起下鄉。
  “參加社會實踐,有助於大學生認識國情,尤其是能讓城市孩子瞭解農村,熟悉民情,豐富社會生活經驗,這將有益於大學生責任心和價值觀的培養,甚至影響他們的就業取向。”汪曉文說。
  據不完全統計,近5年來,蘭州大學每年近一半的學生選擇在西部就業。
  “這是一個不低的比例。”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鐘福國說,“蘭州大學歷來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。社會實踐不僅培養了學生自身創新創業的能力,還培養了他們對基層和西部地區的特殊感情,許多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立報國之志,志願留在西部工作。”  (原標題:蘭州大學:機制保障將社會實踐引向縱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vgyz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